從概念到產品,從研發到銷售,從裝機率到開機率,國內手術機器人前半段業務競速,后半段搶占山頭。
IPO是手術機器人企業競爭的一大看點。2023年尚未過半,諸多參與者已加速各自的上市步伐:
1月12日,精鋒醫療二次遞表港交所主板,繼續沖刺港股;3月23日,思哲睿完成第二輪問詢函回復,闖關科創板;4月2日,鍵嘉醫療遞交科創板IPO申請。術銳機器人也于3月8日同中信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,啟動A股IPO進程。
在此之前,2020年7月,天智航以“國產手術機器人第一股”登陸科創板;2021年11月,微創機器人在港上市;2022年7月,港交所再次迎來“血管介入機器人第一股”潤邁德。
但從市場占有率來看,進口產品達芬奇已壟斷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領域多年。由于動輒2000萬元以上的單價,過去幾年采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整機的客戶多為較大的三甲醫院,且不會頻繁更換。
在不具備技術壁壘及產能優勢的情況下,國產手術機器人商業化路徑如何?收入結構是否合理且具備可持續性?隨著手術機器人企業的集中趕考IPO,諸多問題通過拆解招股書、比較分析財務數據與業務模式,得以一窺其貌。
暫未盈利
目前,大部分國內手術機器人企業處于注冊拿證、初始銷售階段,能否順利變現成為重要的試金石。
三份招股書均展示了趕考企業無主營業務收入的經營狀況。具體而言,2020年、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,精鋒醫療無任何營業收入;鍵嘉醫療的主要產品尚未實現上市銷售,除2020年產生零星技術服務收入29.13萬元外,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均為零。2020年、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,思哲睿亦無主營業務收入,通過包括銷售實物、技術服務、設備租賃及培訓在內的偶發性其他業務,分別實現營收66.31萬元、103.89萬元、3.28萬元。
收入規模背后的相似之一是取得產品注冊證時間較短。據不完全統計,2021年全年只有6款手術機器人產品拿到醫療器械注冊證,2022年全年獲批量達到15款,趕考中的三家企業的產品獲批時間均扎堆在近半年。
對比在研產品管線可以看到,精鋒醫療旗下核心產品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MP1000于2022年12月獲得國家藥監局用于泌尿外科手術的注冊批準,同月該產品獲得四川省一家三級甲等醫院的首筆銷售訂單,預計產品在2023年可實現商業化收入。鍵嘉醫療的ARTHROBOT髖關節、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產品分別于2022年4月、2023年1月獲得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,其中髖關節手術機器人產品中標6家醫院的采購項時間集中在2022年10月-2023年1月。思哲睿旗下的腔鏡手術機器人康多機器人SR1000于2022年6月獲得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,用于泌尿外科上尿路腹腔鏡手術操作,尚未實現商業化產品銷售。
查閱招股書,精鋒醫療應用于婦科、普通外科、胸外科的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MP1000及應用于婦科的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MP1000,預計2023年獲國家藥監局批準;思哲睿預計2023年下半年在婦科和普外科獲批注冊證,鍵嘉醫療旗下也有2款手術機器人產品走到注冊申請階段。
業內逐漸進入審批爆發階段,從配套耗材到法規專利、研發布局、技術儲備、頭部專家合作背書、操作培訓、臨床案例積累,企業試圖圍繞手術機器人設備建造產業生態。在研發和商業化進度競速之下,是虧損正在加速放大,現金流告急程度不一。
2020年、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,精鋒醫療分別虧損約0.79億元、3.49億元及1.47億元,合計虧損超5億元,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從截至2021年底的15.06億元減至2022年9月底的1.56億元;鍵嘉醫療分別虧損約0.5億元、0.99億元、2.77億元,合計虧損超4億元,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從截至2021年底的0.1億元減至2022年9月底的0.09億元。2020年、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,思哲睿分別虧損約0.32億元、0.67億元及1.27億元。與前二者不同的是,在股權融資及銀行借款助力下,思哲睿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從截至2021年底的1.72億元增至2022年6月底的3.5億元。
看待虧損問題需要結合公司發展階段來分析,在規?;黠@的機器人行業,上述幾家公司也在招股書中闡明隨著規模擴大邊際成本遞減。那么,它們想實現理想的收入結構容易嗎?
單價動輒2000萬元以上
在對銷售模式的設計上,三家企業非常相似:銷售收入未來主要由設備、器械耗材和服務三部分構成,早期收入主要來源于手術機器人設備銷售,隨著設備保有量上升,耗材和服務收入將逐步上升。然而,手術機器人從獲批上市到銷售放量,需要經過量產、宣傳推廣、醫生培訓、醫院招標等一系列環節,存在較多不可控因素。
腔鏡手術機器人占據手術機器人最大市場,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,2025年至2030年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保有量將自1185臺增長至5562臺,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352.5億元,其中設備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7.2%,耗材為29.7%,服務為39.3%。
但通過售出腔鏡手術機器人機器設備變現并不容易且相對有限。國內已獲批上市的腔鏡手術機器人有進口產品達芬奇Si系統、Xi手術系統,以及國產精鋒醫療的MP1000、思哲睿的康多機器人、微創的圖邁和威高的妙手,形成“1+4”的競爭格局。達芬奇已壟斷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領域多年,目前僅其Si及Xi手術系統實現了較大批量商業化銷售,國產手術機器人正奮起追趕。
招股書中披露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,康多機器人SR1000、精鋒醫療的MP1000在比較中所展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達芬奇手術系統。但就產能、出貨量看,精鋒醫療自2019年開始中試生產,目前年產能僅為80臺手術機器人,2023年建設深圳新生產中心后年產能將為500臺手術機器人;思哲睿預測未來五年腔鏡手術機器人出貨量將從11臺增長至131臺。
由于動輒2000萬以上的單價,過去幾年采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整機的客戶多為較大的三甲醫院,且不會頻繁更換。由于不具技術壁壘及產能等優勢,國產手術機器人開始在下沉市場、零售價與維修上尋突破。比如,精鋒醫療稱MP1000的物流成本及關稅較進口產品的國際運輸成本及關稅更低,年度維護費用將低于達芬奇手術系統。
在手術機器人企業向下沉市場開拓之時,政策端迎來利好。2023年3月新發布的《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(2023年)》將乙類大型醫用設備兜底條款設置的單臺(套)價格限額由1000萬元-3000萬元調增為3000萬元-5000萬元,遠超過大部分內窺鏡和骨科手術機器人價格。開源證券等多個研報對此分析,內窺鏡手術機器人等產品有望擺脫配置證限制,裝機量得以提升。
另一方面,手術機器人產品的商業化能力一定程度上受著收費規范、醫保支付、集中帶量采購政策影響。上海、北京的醫保局已先后將手術機器人納入醫保支付范疇。若未來手術機器人實施帶量采購的條件成熟,則有可能被納入帶量采購范圍,導致相關企業面臨產品降價壓力。
定價與開機挑戰
衡量手術機器人企業收入結構質量的另一個指標是開機量。觀察達芬奇機器人企業的收入結構,初期收入以系統為主,隨著手術量提升耗材所占營收百分比大幅提升。
據悉,手術機器人一般由機械臂、控制臺、三維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,高昂的成本和損耗導致手術機器人相關醫療服務收費較高。最終一臺機器人手術完成,患者一般需支付開機費(機器每開啟一次就要收取的費用)+配套耗材費+手術服務費,開機費通常在萬元以上。
2022年9月,湖南省醫保局印發了《關于規范手術機器人輔助操作系統使用和收費行為的通知》,不僅覆蓋了骨科手術機器人,也包含腔鏡手術機器人,調整后按一定比例“加收”降低了收費標準。具體來看,與之前國家醫保局發布的骨科機器人收費情況基本保持一致,不為手術規劃付費,可以部分為導航付費,收費加收40%,封頂2000元;完成手術部分核心操作步驟的,加收80%;完成手術全部核心操作步驟的,加收300%。80%和300%任選其一,不能疊加,加收費用不納入醫保。
一些業內人士對此分析,相較以“開機費”的形式收費更科學合理。技術水平相對更高的手術機器人享有更高的定價,如果只是簡單小手術,本身項目收費就不高,機器人加收的費用就更低。但如果定價過低,醫院可能就失去了使用的動力,企業隨之也就失去了創新的動力。
此外,醫院關心的問題還包括能否幫助醫生提高手術水平,縮短手術時間,病人主要關心機器人手術的效果。然而,手術機器人企業想打動醫院、醫生、病患并不容易,性能及價格的競爭力外,對基層醫生、患者的教育也需要時間。
在搶占市場的過程中各家企業各顯神通,募資加碼研發、擴大產能,提升銷售網絡覆蓋面,增強客戶黏性,補充流動資金。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,鍵嘉醫療的研發開支分別為0.36億元、0.56億元及0.53億元,銷售費用分別約為0.02億元、0.07億元和0.39億元;精鋒醫療研發開支分別為0.59億元、2.22億元及0.92億元,2022年前三季度銷售費用達0.43億元。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,思哲睿研發開支分別為0.29億元、0.61億元和0.7億元,銷售費分別為0元、102.58萬元及108.13萬元。
以活下去為標準,手術機器人企業的趕考才剛剛開始。